劳动力剩余价值
劳动力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在必要劳动之外所进行的劳动创造的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基础。在私有制社会中,劳动力剩余价值表现为剥削,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剩余产品为社会占有,劳动不再被划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1.剩余劳动的定义
剩余劳动是“必要劳动”的对称,指超过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在私有制社会中,剩余劳动即为剥削者所占有的劳动。在社会发展中,剩余劳动是基本条件之一,也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
2.剩余价值的产生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例如,在一个服装厂,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生产出价值100元的服装。工人一天的劳动力价值(即工资)是40元,那么剩余价值就是100元-40元=60元。
3.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
劳动者在工作中所创造的价值通常大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剩余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基础。在价值形式上,资本家垫支在流动不变资本上的预付资本,经过一个生产过程和产品销售过程就能全部收回。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流动可变资本,是由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价值。
4.生产者剩余
两者差额就是生产者剩余。生产成本是影响生产者剩余的关键因素。如果生产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那么在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剩余就会增加。
5.劳动力转化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劳动力转化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的产出部分成为工人的工资,而剩余劳动时间的产值就形成剩余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对于资本家最重要的就是工人产生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家资产积累的源泉。
6.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
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内在冲动和外在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个别资本家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这使得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商品,从而使得单位商品的劳动耗费减少、个别价值降低。
7.恩格斯的历史观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通向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段话表明历史的进程与理论推理的进程应当相辅相成,理论的发展是历史过程的反映,但也是经过修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