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宗交易行业经历了多轮起伏,尤其在2021年,大宗交易股票市场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和趋势。小编将深入分析2021年大宗交易股票市场的表现,探讨投资型买家与自用型买家的交易额占比,以及大宗交易对股价和行业的影响。
1.投资型买家与自用型买家的交易额占比
2021年,以投资为目的的买家在大宗交易中贡献了约1,392亿元的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71%,显示出投资型买家更加积极的参与并完成交易。而自用型买家的交易额为579亿元,约占总交易额的29%。这一数据与2020年相比,金额及占比均有相当程度的增长。
2.大宗交易对股价的影响
以新产业为例,截至收盘,新产业报收于44.05元,较2020年末的68.95元(前复权价)下跌36.11%。股价最高见79.38元,最高点相较年初最大涨幅达到15.13%,盘中最低价报33.42元,股价触及全年最低点。这表明大宗交易往往涉及较大数量的股票,交易结果可能引发市场对该股票未来走势的重新评估。
3.基本面信息对大宗交易的影响
有时,大宗交易背后可能隐藏着与公司基本面相关的信息。例如,公司财务出现问题、业绩下滑或行业前景不佳等负面消息可能导致股价下跌。大宗交易后出现大量抛售,市场参与者可能会变得悲观,进而导致股价受到情绪影响而下跌。
4.新三板股票筛选标准
新三板股票的筛选标准为年度跌幅前十(剔除年成交额小于3000万和大宗交易的公司),希望这些股票的一些共性特征可以帮助新三板投资者避免以后再踩同样的雷。2021年北交所年度回撤幅度最大,投资者需谨慎对待。
5.2022年大宗市场交易规模预测
整体来看,2022年大宗市场的交易规模不会超过2019年同期,2019年是近5年交易额的新高,市场交易额超3500亿元。据克而瑞资管统计,2021年全年内地32城大宗物业成交总额3326亿元,同比上升65.9%,平均单笔12.7亿元,成交宗数同比上升80%。
6.大宗交易的新规影响
根据新规规定,大宗交易受让方在受让后6个月内不能转让,以往大量的E和中资机构通过大宗交易进行过桥减持、辞职减持,快速在二级市场大肆套现,与数十家上市公司大股东联合操纵股票,仅接盘大宗套现近50亿。业内人士指出此种手法暂时玩不转了。
7.大宗交易的价格折溢价情况
90%的大宗交易都是折价的,还有5%平价,剩下5%溢价。以东山精密为例,去年发生的一笔大宗交易,个股资讯上写的成交价24.58元,折价率14.06%。但折价率的计算方式取决于收盘价的选取,这反映了大宗交易价格折溢价的不确定性。
8.大宗交易的市场参与者
徐翔曾利用大宗交易进行过桥减持、辞职减持,快速在二级市场大肆套现,与数十家上市公司大股东联合操纵股票。根据新规,大宗交易受让方在受让后6个月内不能转让,这种手法暂时玩不转了。
9.大宗交易与减持计划
东易日盛在2024年12月对小米科技的减持计划进行大宗交易,这表明大宗交易在减持计划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新规的实施,市场参与者需重新审视大宗交易在减持策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