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货币: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力量
基础货币,作为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它不仅是货币供应量扩张的源泉,也是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我们将从基础货币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其在货币供应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基础货币的概念
基础货币,又称货币基数或高能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被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与商业银行体系持有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它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构成,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
二、货币乘数的概念与计算公式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简单来说,货币乘数是一单位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计算公式: m=\frac{Rc+1}{Rd+Re+Rc+...}]
(Rc)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Rd)表示超额准备金,(Re)表示其他准备金。
三、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
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由于基础货币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因此又被称为高能货币。
四、货币供应量的层次
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划分为M0、M1、M2、M3四个层次。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
M2:广义货币供应量
M3:准货币五、基础货币与金融质量
货币是金融的基础,货币质量对金融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尤其在信用货币时代,主权信用是货币的基石,***主权信用的品质也决定着***主权货币的品质,进而影响着主权***的金融品质。
六、储备货币与基础货币的关系
储备货币,即基础货币,是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重要项目。它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是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
基础货币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力量,对于货币供应、金融稳定以及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深入了解基础货币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在货币供应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体系的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