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鱼:三国时期的美食传奇
武昌鱼,又名团头鲂,产于鄂州梁子湖,其头小体高,面扁背厚,呈菱形,脂肪丰富,肉味鲜美。早在东吴甘露元年,武昌鱼就渐为人所知,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赞美它的诗句。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武昌鱼的历史长河,探寻它的独特魅力。
武昌鱼:诗词中的珍馐
武昌鱼在诗词中被誉为珍馐,其美味早已闻名遐迩。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里化用了武昌鱼的名字,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
武昌鱼的原产地
武昌鱼的原产地并不是现今的武昌,而是现在的鄂州市。在三国时期,鄂州被称为“武昌”。据说在三国时期,孙权巡游鄂城时把鄂城改名为武昌。后又发现这里有一种滋味特美的鳊鱼,遂命名为“武昌鱼”。
武昌鱼的营养价值
武昌鱼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和大量的磷和烟酸,可以起到帮助补脑和软化血管的作用。能烹制清蒸武昌鱼、红烧武昌鱼、蝴蝶武昌鱼等美味佳肴,鄂州120名厨师更是将武昌鱼的美味发挥到了极致。
武昌鱼的历史传承
武昌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在《水调歌头·游泳》中,******曾写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句诗句更是将武昌鱼的美味传遍了全国。
武昌鱼与武汉
武昌鱼与武汉有着深厚的渊源。2027年就是武汉建市100周年,复兴“武昌鱼”品牌,将武汉的建城史提前到了3500多年前。武汉作为云梦大泽湖群的东部腹地,在日夜奔腾的长江与汉江这两条巨龙的齐心协力下,将武昌鱼的美味传承至今。
武昌鱼,作为一道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美食,不仅代表着武汉的特色,更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瑰宝。让我们共同品味这道美食,传承历史,感受中华美食的魅力。
海报
0 条评论
4
你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