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管理型基金常见“坑”与优缺点分析
在投资理财的世界里,主动管理型基金因其灵活的配置和潜在的较高回报而受到不少投资者的青睐。如同所有投资工具一样,主动管理型基金也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和风险。以下是关于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常见“坑”以及它们的优缺点的详细分析。
1.基金费用高企
基金的费用包括申购费、赎回费、管理费等,这些都是投资者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较高的费用会侵蚀投资者的实际收益。虽然低费用的基金看起来更吸引人,但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带来更高的回报,因为基金的投资策略、基金经理的能力等因素同样重要。
2.波动性与定投收益率
研究表明,在同样趋势上扬的基金中,波动性大的基金的定投收益率往往要大于波动性小的基金。这是因为波动性大的基金在市场回调时可能提供更多的买入机会,从而在长期定投中积累更高的收益。
3.长期收益能力的重要性
选择主动管理型基金进行定投时,一定要关注其中长期收益能力。这是因为市场周期轮回是常识,主动权益基金在短期内可能无法战胜市场,但长期来看,其出色的收益能力可能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4.资产配置的缓冲作用
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基金,如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货币型基金等,可以缓冲单一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例如,在股市高位时,适当降低股票型基金的比例,增加债券型或货币型基金的比例,可以降低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
5.市场周期与主动权益基金的表现
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来代表主动权益基金的表现,可以发现,主动权益基金在2018-2022年连续五年战胜沪深300后,2023-2024年连续两年表现不佳。这表明市场周期和主动权益基金的表现是相互影响的。
6.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优缺点
主动管理型基金兼具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特点,能够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进行资产配置的调整,降低风险。
对基金经理的资产配置能力要求较高,如果调整不当,可能影响收益。
7.指数基金与主动型基金的对比
博格比较了指数基金和主动型基金的换手率的成本、管理费上的差异,虽然主动型基金经理必须大幅跑赢市场才能体现出优势,但通过回测市场,发现主动型基金在长期投资中并不总能战胜指数基金。
8.投资者错误案例
有些投资者因为销售任务或盲目跟风而购买新基金,这种“为了投资而投资”的心态可能导致投资失误。
9.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冲击
2021年以后,股票市场的下跌对主动管理型基金造成了重大冲击,不仅在业绩绝对值上下降,在Alha(超额收益)上也表现为负值。
10.主动权益基金与被动型基金的对比
兴证全球基金研究团队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主动权益基金指数累计收益为318%,被动权益基金指数为191%,主动权益基金相较被动型基金指数的年化超额收益为2.29%。这表明,尽管主动管理型基金在长期投资中可能优于被动型基金,但超额收益并非总是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