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熟是一种价格歧视吗?杀熟是算法歧视吗?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一种名为“杀熟”的现象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小编将围绕“杀熟”这一问题,探讨其是否构成价格歧视,以及是否属于算法歧视。
1.算法的初衷与滥用
算法的初衷是利用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更贴心的服务。一些不良商家却滥用算法,打着差异化营销的幌子,用“杀熟”获利。
2.价格歧视的本质
对于消费者而言,“杀熟”的本质是价格歧视,而且难以察觉。在平台的推送机制下,用户时常处于“信息茧房”之中,平台有意打造的信息差让人难以得知商品的真实价值,最终接受不公平的定价。
3.杀熟的表现形式
“杀熟”是指在一些餐饮、出行平台上,老用户反而享受不到优惠,甚至价格更高。为了应对“杀熟”,一些年轻人频繁在A评论区发表“太贵了,买不起”“我不打算买了”等评论,尝试将自己打造成“穷人”的形象,来影响算法推送,降低相关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4.价格歧视与公平原则
从正常商业逻辑来说,“回头客”本应享有消费优惠,但在“杀熟”之下,老用户不仅享受不到优惠,甚至价格更高。“杀熟”对相同商品或服务予以差别化定价,这是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侵犯,是对民法典中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的违反。
5.反向驯化与消费环境
年轻人反向驯化“杀熟”现象,试图通过在评论区发表负面评论来影响算法推送,降低相关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这反映出消费者对“杀熟”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公平、透明消费环境的迫切需求。
6.消费者权益保护与监管
某些企业通过掌握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消费习惯、对价格的敏感程度等信息,在交易价格等方面对消费者实行歧视性的差别待遇,误导、欺诈消费者。这种“杀熟”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亟待加强监管。
“杀熟”现象确实构成价格歧视,并且属于算法歧视。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加强监管,打击“杀熟”行为,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加公正、合理的消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