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中概”和“概念系统”这样的词汇,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它们的真正含义。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两个概念,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它们。
1.概念形成的过程概念的形成是一个认识过程,它可以是通过对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不断发现和习得来实现的。这个过程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
(一)实验范式
研究概念形成的实验范式主要有两种:
1.被动型实验范式:在这种实验中,主试决定概念样例的呈现顺序,被试被动接受信息。 2.主动型实验范式:在这种实验中,被试主动选择概念样例的呈现顺序,主试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
2.脑机接口与超级个体在脑机接口等技术的支持下,个体的身份将扩展为多重身份融合的身份系统,即“超级个体”(MIs)。这一新型主体既具备身体特性又具备技术特性,能够超越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3.学术全评价体系学术“全评价”体系是一套概念系统、应用原则和规则,它由六大要素、三个组合概念(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及其定义、推论、解释和运用原则及规则构成。
图1学术全评价体系示意图
(此处应插入图1)
4.统计学的应用对于统计小白来说,通俗易懂的统计知识方法操作至关重要。西安科技大学的优质资源课程,系统地讲授了统计学的思想、方法及其实际应用。
1.1统计与统计学
1.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此处应列出更多课程大纲内容)
5.概念与认知概念对应于语言中的字/词,是思维活动的单元。它的清晰性(边界明确)、确定性(稳定不变)与客观性(与事实相符)是“思考质量”保证。
认识对应于语言中的一句话,是一段简短的“思维编码”(内容、概念延展)。它与概念的单元属性不同,是链式部件,都是思考的基本组成。
6.概念与知识体系概念是知识体系大厦的根基,范畴、命题、原理和理论等皆依托概念而建立。由概念到范畴、原理再到专业术语,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一般规律。
***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同样要遵循这一规律,即通过“术语的革命”赋予传统概念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与文明内涵。
7.单独词项与泛指词项如果一个词项(概念)反映的是独一无二的对象,那它就是单独词项(概念),如“太阳”、“北京”等。与之相对的是泛指词项(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类对象。
8.引文数据库与评价体系引文数据库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社会上对“评价”有需求,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等。作者还从事过一些有关人文社科评价体系和学术规范的研究项目,并出版了相关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