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作为***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在《尚书·禹贡》这部古老的文献中,对黄河的记载丰富多彩,展现了黄河流域的自然风貌、地理格局以及大禹治水的伟大壮举。以下是关于禹贡中对黄河的记载及禹贡治河的详细介绍。
1.大河文明的摇篮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它们分别对应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和长江。这些大河与古文明发生关联,不仅因为这些大河所处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还因为它们孕育了独特的文化。
2.黄河流域的贡品 《尚书·禹贡》中记载,黄海、泰山、淮河一带的徐州地域时说:“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意思是说,泗水下游水边的贡物是轻盈的磬石,生活在淮水边的民族上贡珍珠和鱼类,以及精美的丝织品。这些贡品不仅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的物产丰富,也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特色。
3.大禹治水与壶口 《禹贡》中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出现了壶口,这是“壶口”第一次在历史文献中出现。《史记·夏本纪》载:“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蔡沈《书经集传》明确记载:“壶口,禹受命治水之地。”壶口瀑布的记载,为后世研究大禹治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4.水道相通与水运的兴盛 《水经注》记载:“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江,水径周通。”水道相通,为水运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河南内河航运历史悠久,隋唐宋时期,黄河水运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划分九州与地理格局 《禹贡》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划分九州。客观地说,禹划九州存在一定的历史基础。《史记·夏本纪》提到了大禹“开九州,通九道”。《禹贡》以山川河流为大致界限,把当时的***划分为九州,分别描述了各地的地理、物产、风俗等情况。
6.黄河灾害与治理 黄河是***的母亲河,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据不完全统计,自有历史记载的两千多年来,黄河共发生了2000多次决口洪水灾害。为了加强对黄河的治理,清朝任命了专门管理黄河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一长官的名称是河道总督。
7.黄河源头的记载 《尚书·禹贡》中记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这也是关于黄河源最早的史载。积石山为大禹治水导河之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源之地。”这一记载为后世研究黄河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
《尚书·禹贡》中对黄河的记载,为我们了解黄河的自然史、文明史、治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记载不仅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地理格局、物产资源,还体现了大禹治水的伟大壮举和中华民族对黄河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