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率:经济剥削的度量
在经济学的领域中,剩余价值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小编将深入探讨剩余价值率的内涵,以及其与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的关系。
1.剩余价值率的本质
剩余价值率所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这是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核心观点。它衡量的是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所占有的部分与工人自身生活所需价值之间的比率。
2.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是理解剩余价值率的关键。必要劳动是指工人为了维持自身及其家庭基本生活所需而进行的劳动。而剩余劳动则是指工人超出必要劳动之外所进行的劳动,这部分劳动创造的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3.剩余价值率的计算
剩余价值率可以表现为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值。它是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和的比率。例如,如果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是8小时,剩余劳动时间是12小时,那么剩余价值率就是12小时除以20小时(8小时+12小时),即0.6。
4.剩余价值与资本利润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剩余劳动量等于资本利润额。这意味着,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实现了资本的增殖。如果剩余劳动量等于资本利润额,并且存在资方占有者,那么这种关系就被称为资本剥削。
5.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通过变革生产方式节约个别劳动时间所获得的超过一般水平的剩余价值。这种价值在量上等于出售价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可以分解为出售价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和社会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
6.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是资本的两个组成部分。流动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和原材料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周转方式与用于劳动对象的流动不变资本相同。固定资本则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完全转移到产品中。
7.剩余价值率与社会生产方式
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去除了工资和剩余价值、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资本主义性质,那么剩下的就只是这些形式为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基础。这表明,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需要量的劳动,是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经济范畴。
8.剩余价值率与GD、CI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GD)和消费者物价指数(CI)是衡量***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剩余价值率与这些指标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例如,GD的增长可能伴随着剩余价值率的提高,而CI的变化则可能反映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变化。
剩余价值率是衡量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与劳动的关系。通过深入理解剩余价值率的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