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伏的定义及时间
入伏,是指进入“三伏天”的意思。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度大、风速小。
二、伏的含义及三伏的划分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五个庚日为末伏。
三、伏的警示作用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
四、伏汛与防洪
“伏”,在农谚中有“伏汛”的说法,指的是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农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的说法。
五、伏与阴气的关系
“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这里的“伏”可以理解为阴气受阳气所迫而藏伏地下,这也是“三伏天”名称中“伏”字的另一种含义。
六、三伏天的防暑常识
三伏天,天气炎热,人体容易受到暑热侵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中暑。具体措施包括保持室内通风、多喝水、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等。
七、小暑与大暑的区别
小暑和大暑都是高温天气,但两者有所区别。小暑之热更具爆发力,大暑之热更擅持久战。小暑是进入伏天的前奏,而大暑则是伏天的顶峰。
八、入伏的时间
入伏时间在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从小暑开始,人们要做好迎接酷暑的准备。
九、三伏的天数
三伏天,每一伏的天数有着独特的确定方式。初伏固定为10天,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启;中伏则充满变数,可能是10天,也可能长达20天,取决于具体年份。
十、伏与天干地支的关系
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因为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所以三伏的日期也会随之变化。
入伏是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的开始。在这一时期,我们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中暑。了解伏的含义及三伏的划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高温天气。